SLS / SLES:常被誤解的清潔成分,該避開嗎?
在洗髮精、洗面乳、沐浴乳的成分表裡,你可能常看到 SLS(十二烷基硫酸鈉) 或 SLES(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鈉)。
這兩個名字常常被放大成「壞成分」,但真相其實沒那麼絕對。
它們是什麼?常出現在哪些產品裡?
SLS 和 SLES 是一種界面活性劑,主要任務是:洗去油脂、幫助起泡、讓配方更均勻。
你會在很多日常產品裡看到它們的身影:
•洗髮精、洗面乳、沐浴
•乳牙膏、潔手液、卸妝品
如果少了這些成分,泡泡可能不夠綿密、清潔力不足,洗感體驗也會不太一樣。
它們為什麼會被汙名化?
其實問題不在於 「有沒有 SLS / SLES」,而是 「用多少、搭配什麼」。
所以不是它們「不好」,而是需要專業的調配。
台灣法規怎麼規範?
自 2019 年起,《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》上路,所有清潔用品成分都必須登錄。
換句話說,你在市面上買到的洗髮精或潔顏產品,只要是合格品牌,就已經通過安全篩檢。
如果不想用 SLS / SLES,還有其他選擇嗎?
當然有,現在很多沙龍或敏弱肌產品會選擇更溫和的替代成分,例如:
這些替代方案泡泡感會比較細緻溫和,對於追求溫柔洗感的頭皮來說,是不錯的選擇。
AN PUR的專業沙龍觀點
在沙龍裡,我們常常遇到客人問:「是不是看到 SLS / SLES 就要避開?」
我們的答案是:不需要盲目恐慌,重點是配方設計。
最重要的,是根據你的頭皮需求,找到剛剛好的平衡點。
SLS 和 SLES 並不是「壞成分」,它們只是長期被誤解。
真正需要在意的,是產品是否通過法規、配方是否經過專業設計。